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苏州风俗 > 正文

沙县民间农作习俗

类别:苏州风俗 日期:2017-12-4 10:55:37 人气: 来源: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人民生产实践的主要部分。农业兴衰关乎百姓的存亡,五谷丰登一直是农耕时代人们的最大愿望。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说的就是庄稼丰收带给的快乐与富足。

  在科技欠发达的年代,农民基本靠天吃饭。为了填饱肚子,农民们总要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希望借助神力迎来稻(麦)浪翻滚的丰年,这些仪式就是农作习俗。

  过去,沙县农业生产有“三月种早(早稻),四月种晚(晚稻),平洋(平地)种早,山垄种晚”的风俗。沙县地处山区,稻田很多是山垄田(山腰上的稻田),故而又有“种田种田,半年辛苦半年闲”的说法。从前生产技术落后,布谷鸟叫了,人们才下地播种,布谷鸟由此成了“催耕鸟”。宋代书法家蔡襄有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犊时。”放翁先生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沙县民谚则说:“正月坐过,二月荡过,三月雷公暴雨都要做。”

  沙县新年第一次到田里劳动都在正月,主要任务是锄田(或犁田)、垒田埂、劈田塝、清理水圳,为春季播种做准备。沙县风俗,新年第一次下田叫“起春”,也叫“起田头”。“起田头”要在元宵节前选个吉日,吉日那天带上香纸到田头焚烧,祭祀土地公,祈求一年风调雨顺,稻谷满仓,然后象征性地挖一两锄土,表示春耕开始。春耕开始时,再次择吉日将牛赶到田里犁上几,就把牛牵回家,煮稀饭给牛吃,算是慰劳。青州一带“起田头”,是用锄头在田里锄出一小片,放上几张黄纸,黄纸上插三根香,以这样的方式祭拜土地神。夏茂地区的农民“起田头”要把3张纸和3炷香插到方向好的田头,图个吉利,中午收工回家须吃煮粉干、蛋、鸭头等,寓意一年的稼穑工作正式启动。生产队的时候,也要举行“起田头”仪式。“起田头”那天,生产队买些酒水、猪肉、粉干、面条等食品,操办简单的酒席。社员们收工后聚众吃喝,祝愿新的一年劳动顺利。

  沙县有些地区插秧头一天要喝酒吃肉舂糍粑,肉要大块肉,意为插秧插得又快又稳。1958年—1978年,我国处在人民时期,农业生产属“大兵团作战”,往往是一个生产队的社员一起劳动,甚至连妇女小孩都挽起裤腿下田干活儿,场面壮观,热火朝天。1978年之后分田到户,农事活动重新以家庭为单位。由于家庭人口有限,劳动力不足,“帮工”现象便应运而生。所谓“帮工”,就是在插秧和割稻子时,几家联手,互相帮忙,直到任务完成为止。还有一种是花钱雇工,这类情况比较少。

  沙县农村有种双季稻的传统,一到7月中下旬要抢着收割、抢着插秧,俗称“双抢”。“双抢”是沙县农民一年中最忙最累的阶段,几乎每家每户都要请“帮工”,也要做“帮工”。无论插秧,还是割稻子,都是重体力活,东家半上午和半下午都要给帮工们送点心和茶水,晚上还需好酒好肉款待大家。有的地方插秧时还会请秧插得特别好的人下田开插,其他人不能超过他,民间称其为“插禾师傅”。

  立秋那天,沙县的农民要准备“三牲”(大三牲指羊、猪和牛,小三牲指鸡、鸭和兔)奉祀土地神,在田头和口张挂土地公的图像,庄稼丰收。

  道和水渠(沙县话称“水渠”为“水圳”)是乡村的公共设施,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沙县农村有集体修缮道(包括通往稻田的土)和疏浚水渠的习惯,俗称“开大道”,也叫“开大”。沙县各地“开大”的时间多有不同,青州一带则是每年的白露。

  旧时夏茂农历每月一、六为墟日,五天一墟。每逢农历正月十一,是特定的农具集市日。“”期间,夏茂墟改为逢公历每月一、六为墟日,于是每年正月初十到十四那个墟就是农具集市日。这天,墟场上摆满了锄、耙、刀、斧、犁、铧等铁件,还有畚箕、箩筐、谷筛、扁担、锄柄、牛轭等竹木制品,以及砧板、笊篱等日常用品。夏茂及周边地区的纷纷来到集市上选购,为新一年的农事做准备。

  推荐:

  

关键词:民间风俗图片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郑重声明:本站仅为喜欢苏州爱苏州而成立的一个小型网络资讯网站,非官方,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

CopyRight 2010-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