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苏州风俗 > 正文

苏州风俗清代的苏州情结 苏州工艺引领宫廷时尚

类别:苏州风俗 日期:2014-6-5 10:57:00 人气: 来源:

  姑苏繁华图局部

  桐荫仕女图玉雕

  缂丝人物图毛挂毯

  门神图

  白玉双婴儿杯及其包装

  白玉双婴儿杯

  竹编铜茶炉

  乾隆花园内以梅花为纹饰的“碧螺亭”

  倦勤斋内白玉梅花屏

  本期TA视角读城者苑洪琪

  苑洪琪

  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从事清代宫廷历史陈列和研究。

  明清两代的紫禁城,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都与我国一座江南城市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州香山工匠蒯祥领导建造紫禁城,皇家建筑用苏州“金砖”、御用花园中玲珑的太湖石、精美的玉雕山景、宫廷使用着苏造的家具,墙壁贴着吴门画派的山水画,屋顶挂着苏州花灯,桌上摆着苏州钟表,衣饰、床帐、铺垫为苏州的刺绣、吴罗、宋锦等织绣,苏州名医为后妃诊病,苏州织造的厨役进宫侍膳,苏式“南味”食品成为宫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苏州工艺匠人或在原籍,或被选调宫廷造办处,为皇家留下许多珍品

  A备受倚重的姑苏繁华地

  苏州历来是经济重地,这座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以来即为郡治、府治所在地。明清时,苏州已成为东南地区经济中心。明代初年,“苏松税赋半天下”;到清代,苏州向中央缴纳的粮、税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

  太湖流域日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在农业发达的同时,经济作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蚕桑业后来居上,苏州逐渐成为蚕桑业中心,丝织品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金银制作业亦是成就非凡,宋代宫廷即在苏州设“造作局”专门制造牙、角、玉等制品。至明清时期,苏州手工业长足发展,时钟制作、建筑技术、城市规划、纺织技术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苏州以市肆胜”,促进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热情,商业发展冠盖东南,市场分工日趋细致。当时盛传:“繁而不华汉川口,华而不繁广陵阜,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康熙时人沈寓说:“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

  不难发现,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苏州的经济富裕和文教繁盛,历代祖籍和寓居苏州的先贤名士发挥了他们的楷模效应。苏州书院教育发达,苏州人历来好学勤学、重教重考。明清两代,苏州人成为最擅长科举考试的应试高手,及第人数多、比例高、名次前,在全国罕有其匹。据统计,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二百零四名,在苏州就产生了三十四名。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两次南巡召试选取七十三人中,苏州独占五十二人,以致康熙年间的苏州人汪琬将苏州状元夸为“土产”。而且,文人参与手工艺是苏州民间工艺一大特色。他们赞赏苏州工艺品的精湛技艺,使其登堂入室。手工艺人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能从普通工匠成长为手工艺师,与文化人互动而产生质的飞跃。

  生活富裕,文风灿然,使苏州人愈发注重家居生活的文雅、艺术化,造园活动蔚然成风,到明清时期发展成具有意境的自然山水园林。在大规模的造园实践中,吴门画派文人画家的参与,用绘画理论指导和总结造园实践,使苏州园林形成特殊风格,从最初满足贵族生活享受,逐渐发展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居。明清两代朝廷在苏设织造局,在制作贡奉作品中,培养出一批批手工艺人才,造诣精深,见识广博。民间手工艺也能够适应富庶而追求精致生活的本地市场需求,呈现出品类繁多、技艺精湛、全面发展的格局。

  苏州文人唐伯虎的《阊门即事》描绘出艺术家观察到的苏州:“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作为吴门画派中的一员,面对现实中的繁华市井,也不得不慨叹难以描摹。对历朝历代的中央来讲,首都在,经济中心在江南,江南的控制是大问题。明朝时是两京制度,清朝时南方的中心实际上从南京移到了苏州,控制江南的核心在苏州。

  康熙、乾隆十二次南巡,前后在苏州驻留一百一十四天,占整个南巡时间的十分之一以上,体察民情,处理政事,巡幸召试,主要目是为了加强控制,激励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不但要保持繁荣,更要源源不断地为大清国贡献钱财、物资和人才。尤其是乾隆帝南巡途中,对苏州景致百看不厌,于是命画师徐扬将苏州的美景永远留存,以便回宫后随时都可以看到。

  基于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因此,明清者从仰慕江南文化,到引进江南文化,从、园林到宫廷工艺珍藏、宫廷衣食住行都含有大量江南元素。

  B引领宫廷时尚的苏州工艺

  故宫博物院目前藏有一百八十多万件(套)藏品,其中很大一部分与苏州有关系。陈设方面“苏作”的家具、玉器、钟表、漆器等,服饰类有“苏绣”、“缂丝”,铺垫地毯有苏州最著名的宋式“重锦”、“缂毛”,还有年节宫廷渲染气氛的“苏式”彩灯、门神、彩胜等。因数量太多,只能特选几例探讨。

  【“苏作”玉器】

  北宋时,朝廷在苏州设立造作局,其中役使的工匠就有许多玉工。明清的琢玉工艺因为地域、经济条件、风俗、文化等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流派,包括京作、苏作、扬州工、西番作等。苏州的玉器等高档消费品市场极度振兴,与扬州同为全国地位重要的琢玉地。苏作雕工玉器以“小、巧、灵、精”出彩,无论圆雕、平雕都优美别致,图案线条刚柔结合,不留碾琢痕迹。苏作玉工从流行的绣像小说的插图、版画寻找纹样,雕琢玉牌。制式一般上端浮雕方折的夔纹,一面浮雕人物,一面阳刻诗文,融意趣与文人书卷气与一体。

  苏州玉雕在皇家御用时代发展到顶峰,构思奇巧的《桐荫仕女图》玉雕便是其中典型。整块玉石被从中心取走了一件碗坯后,苏州工匠将余下的材料琢成了一件刻画江南庭园景色的器物:圆门内外是茂密的蕉叶和玲珑的假山,两扇半月形门扉虚掩,门内外各伫立着一位白衣少女,透过门缝相互窥望。与康熙时期的油画《桐荫仕女图》近似。这件充满浓浓情意的玉雕,是玉匠巧妙利用废料、善用玉本有的颜色进行设计的结果。在乾隆眼中,这件玉器甚至可以与春秋时期的和氏璧相媲美。

  乾隆年间,清廷的御玺、玉册、玉宝以及陈设几案的各色玉器,常由苏州雕琢。清代除了宫廷造办处玉作、如意馆以外,承担起为宫廷制作玉器的任务,还有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地,形成了庞大的宫廷玉器制作网络。乾隆政务生活、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玉”,现在故宫博物院的三万件玉器,多数为他所藏。乾隆珍贵玉器,收藏在“百什件”的盒子、箱子里,百什件分为多层,每层有若干个抽屉,抽屉中的每件玉器都有它专用的小格子,格子形状与玉器完全吻合。

  在乾隆帝敕编的文物著录御制文中,有一篇《玉杯记》,记载他鉴定一件玉杯的经过。乾隆初年,弘历提倡仿古玉器,并制“玉杯歌”赞赏苏州玉工姚仁之父授其“淳炼之法”。乾隆十八年的一天,弘历鉴赏一件绀红色的玉杯。玉杯精雕细琢,光彩璘璘,初看似汉代以前的古玉。但是用手抚摩,感到涩拙,不够润泽。他反复斟酌、比较,发现玉杯锈斑不是从玉胎里透出,倒像稠粥一样贴在器物的表面。鉴别遇到疑难后,他请来造办处南匠苏州玉工姚仁来看。姚说这件玉杯是赝品,是他祖父做的“仿古玉”。弘历不但没有龙颜大怒,反而立即更改汉代玉杯之名为清初苏州姚氏所制的“伪汉玉杯”。后来,乾隆帝在《御制玉盃记》中专门记述,将此事大加传诵(御制文卷之五)。这件玉杯反映了苏州玉工仿制的技术高超,也可以看出乾隆帝真的酷爱玉器,“玉痴”的称呼名副其实,收藏不仅是为把玩,还玉工的意见鉴定。

  欣赏苏州玉匠的技术,还表现在乾隆帝发派苏州织造制作的玉器活计中有时不带样稿的,这样可以留给工匠较大的创作空间。据记载,一年之内,苏州为宫廷制造玉器一百三十三件。可见,乾隆对苏州玉匠的玉器制作水平非常有信心,认为苏州专诸巷中的玉匠是一个具有相当创作实力的群体。

  【苏绣和宋锦】

  据光绪年《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初年定“御用礼服及四时衣服,各宫皇子、公主朝服衣服,均依礼部定式移交江宁、苏州、杭州处织造恭进。”江南三织造是明清两代宫廷设置在江宁(现南京)、苏州、杭州负责织造宫廷及官用绸缎等纺织品的机构,根据其不同的技术特点和地理优势有分工侧重。苏州的缂丝、刺绣工艺最精,苏州织造的织绣品,在清朝全盛,流派繁衍,名手竞秀,以苏绣闻名的苏州更有了“绣市”誉称。乾隆时期,苏州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有六十五家之多。有“发各省绸缎纱罗”的,也有“定织妆蟒朝衣补服”的商号。皇室享用的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名艺人之手,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倦勤斋的隔扇心就是双面绣,这种既通透又可观赏的精美的刺绣纹样体现了苏绣的技艺水平。

  苏州织造的丝织品种有绞、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等,尤以织宋式锦著称,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为三大名锦。苏州织锦纹饰特点多仿宋锦纹样或宋代建筑彩绘纹饰,故而得名。据《姑苏志》记,宋锦图案曾一度失传。因明代禁用宋锦,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继承。清康熙年间始有人从泰兴季氏处买来宋裱《浮化阁帖》十快,揭取其上所裱宋锦二十二种,转售给苏州机坊,才使失传多年的宋锦在苏州机坊得以恢复,后来又得帝后的青睐,康、乾时期,宋式锦的织造技术和花色品种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清宫档案中,关于乾隆时期由造办处传旨,发宋式锦于苏州照样织造屡有记载,如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乾隆五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员外郎五德、库掌大达色、催长金江、舒文来说,太监鄂鲁里交蓝地金佛手石榴莲蓬宋锦一块,传旨发往苏州照样织做四匹送来,每匹宽二尺四寸。钦此”。又有“乾隆五十年七月初六日苏州送到蓝地金佛手石榴莲蓬纹样锦四匹呈进,交宁寿宫一匹,刘秉忠三匹”的档案记录。后者则应是照样织造后送进宫的记载。故宫博物院至今仍珍藏着乾隆时期仿宋蓝地金佛手石榴莲蓬纹锦。

  苏州织造府还负责宫廷的毛织挂毯。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年),下旨苏州织造府,为寝宫养心殿后殿织一块冬季挡窗户的挂毯。养心殿坐落在内西,座北面南五开间,东、西进间分别设寝床。正间沿北墙设坐炕一铺,北墙正中开一方型窗户。档案记载,乾隆三十五年五月到三十六年十月,先后订织过三块挂毯,第一块因毯面文饰是“西洋有影子线法”,乾隆不喜欢;第二块花毯织小了,虽挡上窗户,但窗户四周露出了白墙壁;第三块按照养心殿北墙实际尺寸、将画面人物相应放大后订织(高二二八厘米,宽四一七厘米)。本来按照乾隆帝“大边织做西洋式花边”的要求,应该是油画(画框)的风格,但“样式俱照画样织做,不要有影子线法的西洋气”。乾隆连续三次让苏州织做,说明他对苏州工艺的认可和欣赏。故宫现存的“缂丝毛人物挂毯”虽经二百多年,仍可见颜色清秀典雅,纹饰人物生动多姿。实际上,这种缂丝毛技术混织,毛线厚重的质感和丝线光泽肌理结合,呈现立体的织物效果,可见苏州的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C日常生活中的苏州韵味

  【苏州饮食】

  苏菜以其古老的吴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精巧上大做文章。讲究色、香、味、型的整体效果,融观赏性与食用性于一体,注重时令,崇尚新鲜的苏式菜肴、蜜饯、糕点协调搭配,还在制作上借鉴绘画、书法、雕塑等技法。

  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都以织造府为驻跸行宫,苏州织造官也特地聘请厨艺高超者为献艺。乾隆时期的苏州织造官普福,了解乾隆帝喜爱南味的嗜好,自南巡队伍进入江苏,就选派织造府的厨师为“随营备膳”。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第四次南巡途中品尝了风味菜肴后赞不绝口,遂将厨师官带到。官侍膳期间最受乾隆赏识,在《清宫御膳档》中有很多关于他被励、赏赐的记录。膳单中还反复出现用膳时指名命官添菜的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年)东巡盛京,乾隆又亲自点名“叫官随营供膳”。在整个东巡的两个月零六天中,官与随营的三十多名厨师为帝后烹制肴馔,但得到赏赐的仅有官、常二、郑二。而常二、郑二每人各得一次赏,官却连连得到一两重银锞、二两重银锞、黑貂帽沿、大卷五丝缎等五次重赏。一个厨师,在心目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可见他技艺何等高超了。十九年后,已逾七旬的官才被送回苏州。之后,苏、杭两织造奉旨挑选了两名精壮厨师沈二官、朱二官。直到乾隆五十八年夏天在承德避暑山庄万寿节,沈、朱二人仍在为乾隆烹制江南肴馔。

  康乾祖孙二人都在苏州留下了饮茶的传说。康熙帝命名“碧螺春”耳熟能详,乾隆与吴工茶炉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曾到无锡惠山听松庵内烹茶,用的是明代僧人性海的竹炉。庵内小僧为来客架起竹炉、汲来泉水、送进松果。将松果在小竹炉堂内点燃,在“松花飘鼎泛,兰气入困轻”的气氛中,边饮茶边把玩竹炉。正方形的小炉内圆外方,方不盈尺,高不过四寸,陶泥为膛,竹箴作壁,四周竹为框架,膛内设储炭铸铁筐子。竹炉小巧、精致,既可烧水烹茶,又可赏看,爱不释手。于是“吴工”仿造,带回随时把玩。但是竹炉可移,惠山听松庵的优雅却不能移。于是乾隆十八年在西郊的玉泉山静明园内仿建一草房,将竹炉置放其中,取名“竹炉山房”。他从紫禁城去园,或从园返回紫禁城,必在此停留用竹炉烹茶。乾隆这位好稽古右文的帝王,将品茗作为调剂宫廷生活的养生之道。当年的竹炉完好地在故宫收藏。

  【节俗陈设】

  清代宫中每到新年前夕,都要亲自过问鳌山灯、门神、门神对子、春屏彩胜等应节景的陈设,也都向苏州定制。正月十五元宵节,宫廷要燃鳌山灯。鳌山灯是用松柏树枝搭起一座天棚,两侧悬挂各式花灯,中间扎成一座假山(灯山),上有“苍岩翠柏”和“古寺禅林”等。乾隆三十九年四月初七日《内务府活计档如意馆》档案记载:

  内开正月二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宁寿宫遂初堂内着造西厢鳌山一座,持进交呈览。

  于三月十五日,做得鳌山木样一座,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做,其毗卢帽、米家扇片、灯支等,俱发苏州织造舒文处成做。

  乾隆花园过年时挂的门神和彩胜也需要苏州制作。门神样式很多,绢本,镶五色菱花锦边。迎春殿内挂的春屏彩胜呈挂屏式,多紫檀、红木左边框,内芯用贵重材料镶嵌吉祥纹饰,红蓝宝石、珍珠翡翠、珊瑚等构成连枝瓜果纹。在瓜果纹之间又用米珠、珊瑚、色料等小珠穿成各种花卉纹饰,用金丝和点翠加嵌组成花果博古、福寿如意、牡丹富贵等吉祥图案。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六日《内务府活计档灯裁作》:

  库掌五德、福庆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宁寿宫中一应挂之神画样呈览,准时发往苏州成作。钦此。

  画门神七十三副五单扇,缮写清单二件。由本报发去交员外郎四德,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具奏。奉旨:堆门神照数交苏州成做,画门神照数交造办处画。钦此。

  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初七日《内务府活计档行文》:员外郎五德、库掌大达色、催长金江、舒兴来说,太监鄂鲁里传旨:将宁寿宫符望阁西间东宝座南北墙现贴画二张、并北间西门东墙现贴字画二张,俱量准尺寸发往苏州成做春屏彩胜四件。钦此。

  【仿写与造景】

  乾隆在巡幸中,十分注意各地园林建筑的特点,使之移植于宫廷园林建筑之中。北方自然气侯条件所局限,园石和常绿树木较少,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

  清代对苏州园林不仅欣赏,还要求“皆备于我”,“移天缩地在君怀”,乾隆时期,苏州狮子林被仿写四次之多,假山、楼阁多有仿建。尤其难掩的,是对苏州园林种植的松(柏)、竹、梅等植物的倾慕,乾隆、嘉庆对宁寿宫花园的题咏多有对松竹梅的赞颂,“松寿竹贞梅雅洁”(嘉庆《三友轩》诗),不惜代价在乾隆花园里栽种。江南终年翠绿的园林中奇花珍木、山林野趣移到实属不易。但要想达到目的,总是有办法的。园中的建筑物也有以这三种植物的图案为装饰或命名的。如倦勤斋内仿竹亭、蛛丝镶嵌内装修等,如竹香馆、三友轩、香雪等。乾隆在他的诗及其注里说到静怡轩、三友轩(凝晖堂)的梅有露地栽植的。为避免地区一般不能露天过冬,露植的梅不能按期(十一月~翌年三月)开花,殿内冬春多放置暖洞中熏开的盆梅。露植的梅冬天需搭暖棚密封,解冻后把棚拆掉,到春天和桃花同时。

  撰稿:苑洪琪

关键词:苏州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郑重声明:本站仅为喜欢苏州爱苏州而成立的一个小型网络资讯网站,非官方,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

CopyRight 2010-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