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苏州人文历史 > 正文

风骨正气张一麐 苏州最重要的领导者

类别:苏州人文历史 日期:2018-11-1 1:46:28 人气: 来源:

  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一位苏州老人倡建起“军”以振国威,激励抗日斗志。在数次和撰文中,他以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济世胸怀

  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一位苏州老人倡建起“军”以振国威,激励抗日斗志。在数次和撰文中,他以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济世胸怀对年青一代表达了殷切希望,并以“我是一个73岁的青年”发出疾呼“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全国的青年负起时代化的责任!”

  2018年恰逢张一麐诞辰150周年,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历时一年多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精心策划推出《吴中耆宿张一麐文献展》,共展出150余件展品,其中包含100余件文献资料和近40余件实物展品。包括由蒙仲老嫡孙张万安提供张一麐生前所用金丝眼镜、多枚印章、书法手稿等18件珍藏。

  1月22日,《吴中耆宿张一麐文献展》见面会在苏州美术馆举行。

  张一麐长孙张万安来到现场,本次展览中大多数展品都是由他搜集提供。“张一麐在苏州并不著名,很多中青年人可能不知道他。张家虽家谱宏大,但后代大多去了外地,这次有机会聚集在一起,重新认识张一麐,他在苏州中的记忆,是一个绝妙的机会。”

  苏州著名文史专家徐刚毅这样评价张一麐:“他是我们苏州最重要的人物,而且没有之一,他可以说是继范仲淹之后对苏州贡献最大的人。他既参与国家,又为百姓谋福利,关注民生。”据需刚毅介绍,苏州的大公园、体育馆、图书馆,都是由张一麐开下先河。

  本次展览以“少承庭诰服习儒书”、“倦鸟知还服务桑梓”、“誓歼丑虏折角批鳞”以及特设场景“古红梅阁”四部分为主要内容,首次展示张一麐在晚清、以来时代风云巨变之中始终以“以天下为己任”之一生。

  展览由家族溯源开篇,从十七年张一麐作序的《张氏族谱》中可见,张氏系出横渠,北宋理学家张载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开太平”的名言。

  张一麐幼即颖异,有神童之誉,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在展览现场,由张万安提供的《紫阳书院会课稿》,即为张一麐光绪年间月考书院时作文手迹,每篇都得到当时书院掌教邹福保的圈点与褒评,其文章笔墨之超凡绝伦可见一斑。

  苏州著名书法家潘振元表示,张一麐作为一个文人,在书法上的成就同样不可磨灭。“张先生精通楷体、篆体、行书,在他的文字间,我们依旧可以读到他的耿直和,置于度外,他把全部经历都放在了两件事上国家和民生。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秘书处处长夏冰从事苏州地方史研究多年,他几乎翻阅过所有苏州时期的资料。“几乎每一天的都有张一麐先生的报道,他修复古迹、关注农村问题、重视文化教育、热心公益、支持抗战的事迹广泛记载。这是一个很少见的只有正面报道的人物,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

  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位居要津的张一麐辞官回乡。里居乡里期间,他重视文化教育、支持实业建设、热心公益。兴学修志、筑赈灾,凡一切安地方、利民生之事业,张一麐皆不遗余力。苏州美专、东吴大学、振华女中等各级学校在当时的欣欣向荣面貌均有张一麐鼎力支持。张一麐主张重振文化自信以期“救亡图存”,主倡举办了全球文献展之1937年吴中文献展,彰显了璀璨夺目的苏州历史文化。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特设“古红梅阁”,还原仲老回乡后长期居住之吴殿直巷32号故居场景,集中展示张一麐书法作品及与李根源、费仲深、蔡元培等友人往来之笔墨。“古红梅阁”虽已消失于战火,但筹办此展过程中却额外收获了当年租住张家宅院之潘毓秀老人的回忆。潘家当年与张家朝夕相处,虽时隔近梦见大海涨潮八十年,老人作为亲历人回忆起当年仲老在书房之情形,及他为乡持、推广教育的点滴仍历历在目。

  

关键词:苏州风骨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郑重声明:本站仅为喜欢苏州爱苏州而成立的一个小型网络资讯网站,非官方,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

CopyRight 2010-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