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苏州人文历史 > 正文

吴中耆宿——张一麐文献展

类别:苏州人文历史 日期:2018-10-26 7:32:52 人气: 来源:

  苏州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出的名人贤士灿若星辰,这些德才俱佳的苏州名贤身上所凝聚的中华人文精神是经历史长河洗礼所沉淀传承之文化瑰宝。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以赓续苏州文脉为己任,近年来陆续打造了以近现代

  张一麐(1868-1943),字仲仁,号公绂,别署民傭、大圜、红梅阁主,吴县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经济特科一等二名以知县补用,入北洋幕府。之初,历任政事堂机要局局长、内阁教育总长等职,位居要津。1916年,反对袁氏称帝辞官继而归乡,在苏热心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1920年与张謇等发起成立苏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李根源等创办《斗报周刊》,宣传抗日救国。“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积极募捐,慰劳前线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积极奔走营救。次年“八一三”事变后,倡设军。亲赴前线劳军,组织救护安葬抗战阵亡将士、难民。1943年10月24日,于重庆病逝。工书法,擅榜书大字。好为诗,喜谈兵。文章驰誉全国,与李根源并称“吴中二老”。

  苏州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出的名人贤士灿若星辰,这些德才俱佳的苏州名贤身上所凝聚的中华人文精神是经历史长河洗礼所沉淀传承之文化瑰宝。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以赓续苏州文脉为己任,近年来陆续打造了以近现代苏州名人倪征燠(日奥)、贝聿铭、颜文樑等为主题的系列品牌文献展,不仅向先贤致敬,更表达我们这一代不忘初心、薪传文脉的坚定。

  今年恰逢张一麐先生诞辰150周年,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历时一年多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精心策划推出《吴中耆宿张一麐文献展》,共展出150余件展品,其中包含100余件文献资料和近40余件实物展品,尤蒙仲老嫡孙张万安先生提供张一麐生前所用金丝眼镜、多枚印章、书法手稿等18件珍藏。展览以“少承庭诰服习儒书”、“倦鸟知还服务桑梓”、“誓歼丑虏折角批鳞”以及特设场景“古红梅阁”四部分为主要内容,首次展示张一麐先生在晚清、以来时代风云巨变之中始终以“以天下为己任”之一生,特别彰显他作为地方士绅之拄危定倾、泽被桑梓之不朽贡献。

  费仲深(前排左八)、曾朴(前排左十)、苏绍柄(前排左十二)等公宴张仲仁(前排左十一)于虎丘-1921秋

  展览由家族溯源开篇,从十七年张一麐作序的《张氏族谱》中可见,张氏系出横渠,北宋理学家张载留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开太平”的名言。张一麐幼即颖异,有神童之誉,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本次展览由张万安先生提供的《紫阳书院会课稿》,即为张一麐光绪年间月考书院时作文手迹,每篇都得到当时书院掌教邹福保的圈点与褒评,其文章笔墨之超凡绝伦可见一斑。

  1943年10月24日张一麐先生在未平息的炮火中病逝于重庆,、、等致电吊唁,赞誉先生“耆年硕德,爱国亲仁,宅心一秉大公,立言至为平正。抗战以来团结,力争,尤著直声。”

  纵观张一麐先生的一生,其言行笔意中无不彰显着“维桑与梓必止,毋负地方,亦毋负国家”之,启迪着今人景行维贤、砥砺前行。

  张静初奉子成婚

关键词:苏州人文精神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郑重声明:本站仅为喜欢苏州爱苏州而成立的一个小型网络资讯网站,非官方,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

CopyRight 2010-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