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苏州风俗 > 正文

柯继承:苏州民俗风情的“文化继承者”

类别:苏州风俗 日期:2020-7-4 17:51:10 人气: 来源:

  柯继承,作家、文化学者,1947年3月生于苏州市。中国同盟盟员,先后师承上海师院王乘六教授(章太炎入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杨柳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顾问,苏州民间文艺网站原总编。现为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州市唐文学研究会理事,苏州大学中国近代文哲研究所客座教授等。

  7月13日,明代中期的苏州民俗风情及流变暨《大明苏州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风情》新书发布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书香苏州”馆举行。借此机会,凤凰网苏州邀请新书作者柯继承做客本次《凤凰会客厅》。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所画为清明时节的苏州。在民间风俗民情中,清明是上坟扫墓祭奠祖先的日子,在仇英的画中却出现了热闹的结婚迎新场面,这让许多专家疑惑不解。

  “当时我隐约地感到在苏州的历史上有这种风俗,但是我一时还拿不出,之后翻阅了许多资料,果然有这么一回事。”柯继承经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严谨地史料考究发现,在明朝宫廷下江浙选宫女期间,苏州会大量出现急于“拉郎配”(民间俗语,指将没有感情的两人凑在一起)的情况,以此躲过女儿进宫的命运,在次情况下,对于婚嫁时间也就不宜了。

  “后来,我仔细看了仇英的画,这实际上画的都是苏州的民俗风俗,从灵岩山、天平山到胥江、胥门、阊门,大运河的阊胥段一直到苏州城内桃花坞等地段,画中的山川、河流、城墙与我们现在都相仿。”在此下,柯继承开始撰写《大明苏州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社会风情》这本书。

  在考究历史人文和风俗史实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坎儿,查阅资料的过程非常艰辛,最关键是下任何结论都要有可信有力的佐证资料。“仇英《清明上河图》(辛丑本)画面上,出现过一个简体字响字,原来应写作繁体響字,何来响字之说?这个细节决定这张图的成败,于是我开始探究明代是否已有响字。”

  从一篇论文中认为简体“响”字出现于50年代后的文字,到网上流传的颜真卿的《玄秘塔碑》中有此字,却无从觅得,再到各大古籍馆也不见踪迹,此后几经辗转,最终在南京专门研究明朝诗歌的教授手头,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响”字在《雨航杂录》中有一条条目“文如其人”,有“九奏无细响,三江无浅原”字,句中的“响”未写成“響”,而是写成“响”,明朝正规的书都写成繁体字,但是民间已经通俗的写成“响”字。前前后后半个月,柯继承众里寻“响”千百度,终于寻得“响”字归,了却心中一桩事。

  在著书的过程中,柯继承阐述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地文化的内容,“我感到这是我们苏州最宝贵的一部分东西。比如昆曲、评弹,是不可复制的财富,界上都是独有的,这些浸润了吴地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在谈到传统文化的精粹应该如何融入现代社会时,柯继承以大运河苏州段为例,指出大运河在各个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现在已经没有运输粮草的功能了,更多的是体现吴地的文化,为建设美丽的苏州古城起作用,这是创造性地。大运河苏州段不仅要体现吴文化的特点,还是体现苏州古典传统跟现代相结合的一个典范。

  在研究苏州、苏州人、苏式生活的过程中,柯继承对苏州充满了感情,他提及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内,有一副八字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上联是:曾参的“吾日三省我身”;颜回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下联是: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这淋漓尽致地凸显了苏州文化特色、苏州人的生活取向和审美观点。

  “曾三颜四的慢生活,代表了苏州人的稳妥和缓,有条不紊;禹寸陶分的争分夺秒,则是苏州人只争朝夕的快节奏生活。这正是该缓则缓,该快则快,缓快相辅,刚柔相济。”柯继承认为苏州人既讲究享受生活的慢与缓,又抓紧机会奋发拼搏,追求事业与功绩。脖子上有痣代表什么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郑重声明:本站仅为喜欢苏州爱苏州而成立的一个小型网络资讯网站,非官方,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

CopyRight 2010-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